五年来,北京市以中轴线登记保护为导向,推进旧城保护和有机更新,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创新推进文物荣升保护和活化利用。 千年古都绽放新的光辉,打磨历史文化“金名片”。
先农坛恢复历史景观
盛夏,先农坛上一片新绿,稻黍谷子高粱大豆长得喜人,旁边的空地上晒着金色的麦粒。 自2019年这位古代帝王耕种的“一亩三分地”恢复以来,先农坛的各个季节都是一幅充满活力的“农繁图”。
“今年,我们第一次尝试同时种植五种农作物。 中间是水稻秧苗……”站在聂疎前,北京古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担任讲解员,带领观众识别五谷,感受古今。
沿着聂田前的观耕台向北,在具服殿北侧西侧的空地上,有一片旱稻。 “现在这里是试验田。 我想试试历史上仲春时期务农的是什么样的水稻? ”薛俭说,这块空地曾有博物馆办公用房,为了恢复先农坛内古建筑的历史风貌,明清时期皇帝通过到坛内祭祀农业的途径,去年底,该馆拆除了12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 如今,从太岁殿先农神坛走到具服殿,再到耕台聴田,观众也能抚摩今昔,体验古代帝王的祭祀更衣农业过程。
随着中轴线注册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先农坛片区古建筑拆迁和周边环境整治不断推进。 目前,约20万平方米的空间已写入农坛保护规划,农坛内祭坛有望整体展示。 “未来三到五年,我们将逐步开放更多的区域,例如先农坛外坛的先农门。 ”薛俭说。
正阳门保持“活文化”
距离先农坛沿中轴线北不到3公里,正阳门橹和城楼,南而北,相望而立。
与橹隔街,正阳门城楼即将开始修缮。 关战修明确了这次修缮的一个要点。 城楼的彩色描绘是根据历史记载的信息,采用“金线小点金”的规格进行再描绘。 相当于城楼的“正名”。 “这比现在墨线大点金彩绘的规格更上一层楼,将城楼恢复到最原始的样子。 ”
在正阳门,文化遗产不仅有固体的,也有活着的。
正阳门城楼是北京雨燕的重要栖息地,每年4月初来北京,在城楼屋顶缝隙筑巢繁殖,每年78月前往南非。 “为了保护雨燕,原定于6月初开工的城楼木结构维修工程特意延期,飞走后开工。 ”关战修说,雨燕是古都北京自然与人文兼具的景观,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态符号。
万寿寺揭开面纱展示芳华
在大运河北京段上游,一颗明珠即将揭开面纱。
经过近5年的整体保护和修理,被誉为“京西小故宫”的万寿寺将于今年10月重新开放。 自2017年闭馆至今,万寿寺内80%的古建筑大雄宝殿内22尊佛像及山门壁画全部得到保护修缮,修缮面积约10670平方米。
万寿寺里“沉睡”的古建筑充满了活力。 作为北京艺术博物馆所在地,万寿寺中路大部分古建和东路方丈院将安排在11个展厅,展示5个基本陈列。
万寿寺东路宽敞的中庭围墙上桃花形的什锦窗房檐贴金箔的彩绘雨后微长青苔的地面……这里是方丈院,修缮前是个大杂院,实在难以想象。 馆长王丹指着院内的人行道说:“以前这里是居民私设乱建的房子。 他说:“这个注册居民只有22户的区域,实际上约有200人居住,建筑垃圾堆积如山。” 现在,经过腾讯维修修缮,恢复历史面貌的方丈院开业后,将迎来“首秀”。 这里作为家具馆,将展示明清和民国时期的48件家具。 这些家具也是第一次展示。 包括清代皇室大型硬木雕刻的服装镜等。
是一座精致的古建筑,与万寿寺中路各中庭相连。 经过修缮,中路最南端,难得一见的山门券顶上的壁画浮出水面。 “壁画中,蓝天和五彩祥云之间,有72只牵着红金线的蝙蝠,意为‘洪福齐天’。 ”王丹说。
历史上作为皇室祈祷场所的万寿阁,每一层空间都体现了设计者的巧妙想法。 一楼基本上是“吉物咏寿展”,70多件文物是古人祈求健康长寿的吉物。 两层将打造“学者书屋”,向观众开放文博专家捐赠给艺博的历史文博领域藏书。 王丹说,古建筑的精致结构也是展品。 “我们拆除了石膏板的隔墙,换成了玻璃幕墙,展示了二楼所有的木结构,让观众能近距离感受到古建筑的大木结构内部。 ”万寿阁三楼空间为“青年论坛”,作为容纳四五十人的多功能厅,举办学术论坛各类主题沙龙等。
大禅堂及东西方的配殿成为艺博书画馆。 “计划每三个月改变一次展览主题。 ”王丹表示,“万闲”是开放的首次展览,将展示馆藏的皇室书画作品。 之后还将举办京派书画展扇子展“器藏清雅”书画器物展。
万寿寺鼓楼将成为放映厅,融入大运河元素,再现“水上御道”历史风貌。 围绕万寿寺中央园林景观,艺博将营造社会教育和休闲空间,观众可以在锦绣坊学习刺绣纺织染色等传统女工技艺,还可以到砍树堂认识榫卯结构,体验传统木工技艺。
希望艺博开放后,能成为大运河文化带来受欢迎的打卡。 “王丹和同事们期待这座百年古寺演出芳华。
1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