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高端市场,有利于维信诺不断巩固与核心品牌客户的供货关系,使公司产品在头部品牌客户的产品中获得更多订单份额,从而提高重要品牌客户的供货比例,形成正向循环。未来将开拓更多品牌客户,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更快提升营收规模和毛利。”许对说道。
最新的情况表明,不仅是高端市场,有机发光二极管也开始向千元机市场渗透。包括三星屏的OPPO K9,红米Note 11 Pro,维信诺屏的荣耀X40。
线路投资超万亿。
以BOE为例,该公司拥有三条有机发光二极管生产线。根据该公司在调查期间的声明,AMOLED业务涉及新技术客户认证等。而且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投入。公司依然专注于提升产品和技术能力,实现产品的真正价值。
BOE的定期报告没有单独披露有机发光二极管的业务运营情况,但业内认为其不太可能盈利,主要是因为盈利能力较高的高端车型占比相对较低,而盈利能力略低的低端车型占比相对较高。与此同时,BOE不得不面对低端市场上其他有机发光二极管屏幕工厂的价格竞争。
目前维信诺在固安和昆山拥有有机发光二极管生产线,并参股合富维信诺。由于新生产线转固等因素,维信诺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扩大。华星光电和深天马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生产线也面临类似问题。出货客户集中在少数厂商,比如小米,也面临厂商间价格低的问题。盈利并不容易。
“面板行业的特点是周期长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由于产业规律,生产线前期设备投资厂房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成本高,年均折旧摊销等固定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压缩利润空间,难以实现盈利。”面板厂商表示,这些摊销费用不造成当期现金支出,因此对日常生产经营不构成压力和影响。
通过几个数字,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有机发光二极管生产线的资本密集型属性。合肥维信诺第6代AMOLED生产线,总投资440亿元,设计产能30K/月;成都BOE第六代AMOLED生产线总投资465亿元,重庆和绵阳两条AMOLED生产线总投资也接近1000亿元。
在许看来,这个
“面板行业在生产线上有了规模效应后,产能会得到更多释放,原材料成本会更低,企业营收利润等指标会有明显提升。”许进一步解释说,未来毛利的提升将来自于规模经济和产业协同效应。尤其是在实现相对持续的作物高增长率后,生产线的规模优势将逐渐显现,各种成本和费用将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分摊。
陈军认为,考虑到折旧和市场需求的波动,有机发光二极管生产线想要在短时间甚至五年内实现盈利的可能性比较低。有机发光二极管生产线投资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对上游原材料设备以及周边产业链的产品和技术的带动作用。单纯根据利润来评估有机发光二极管生产线的价值过于局限,缺乏无形价值的体现。
据统计,全国新建和规划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生产线超过20条,总投资超过万亿元,直接带动了国内配套厂商的扩产计划。如莱特光电目前有机发光二极管终端材料产能为3吨/年,另有1吨产能储备。有机发光二极管终端材料研发中心规划产能;公司正在推进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为15吨/年。奥德还拥有15吨发光材料的总规划产能。长春和上海工厂的计划产能分别为5吨和10吨。
如果说手机市场有什么亮点的话,折叠屏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周士博指出,技术升级引发了OLED面板厂商产能的重新分配,尤其是刚性OLED将开始从手机转向IT去产能,而柔性OLED将专注于折叠市场。“预计2022年折叠手机的普及率将达到1.1%。在改进的规格和更具竞争力的价格的推动下,渗透率预计将在2024年达到2.5%,这将为市场提供新一轮的换手机浪潮。”
今年上半年,深天马车载显示屏业务收入增长超过20%。该公司在调研中表示,随着AMOLED产业链和技术整体的成熟,以及未来大规模应用后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车载领域的渗透率将逐步提高。
关于车载应用,潘湘廷表示,有机发光二极管响应速度快,抗室外强光干扰能力强,视角广,有利于安全驾驶;同时耐温范围广,能满足汽车户外行驶的大部分环境要求。有机发光二极管还可以实现出色的画质,可以做成曲面屏,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
根据维信诺的判断,中型有机发光二极管将依次向平板笔记本和车载领域渗透,其中平板和笔记本将加速渗透。目前已有多家终端厂商推出中型有机发光二极管产品,公司认为未来平板和笔记本领域的显示创新解决方案将主要集中在有机发光二极管。
陈军指出,有机发光二极管在其他领域普及率的提高主要受到高成本高价格等因素的制约。他提供的预测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在车载显示领域的渗透率约为0.3%,预计2026年渗透率将提升至2%。由于成本和价格等因素,有机发光二极管在汽车领域的渗透率仍然较低。
沈天马表示,AMOLED技术在车载显示领域的应用还面临着车规稳定性和寿命的考验。行业还在加大投入,完善升级相关技术和方案,需要一定时间沉淀。Vino提到,整车产品验证周期更长。
“随着最近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和材料优化的提高,车辆要求的可靠性和笔记本电脑的节电效率应该会逐渐得到验证。此外,大代工厂的筹备工作正在陆续展开,加上名牌工厂的加持,估计2024年后,将会有重大突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