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道新能源工厂在哪里,做自媒体可以去哪里找视频素材?
很多人想找素材,但是找来找去感觉素材就那么点,不知道为什么,其实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渠道,找到的正确的工具素材超级多。
那么如果没有电脑,有没有手机端的app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选择素材的呢?其实也是有的,而且还不少,非常多,对于是不是自媒体人都非常有帮助,下面咱们就重点来说说有哪些app。
1.大象影视
这款软件可以在线观看视频,而且都是最新的视频,同时速度超级流畅还能电视实时直播,但是它的最大亮点不是这个,而是可以解析视频,解析视频可以干嘛呢?没错,可以下载视频,之后干啥,就不用我说了吧。
2.du gif moker
这是一款可以制作动图的软件,可以视频转gif,可以录屏转gif,所以如果想做GIF图片的一定要用这款软件,操作非常容易,而且软件界面清新,非常nice。
3.废柴音乐
这个软件可以搜索并且下载全网音乐,而且即使是VIP的,在这里也可以免费下载,同时它的搜索框非常简单,无论是你想搜索歌曲,只要输入歌名都可以下载下来。
4.世界名著精选
看名字就知道这个是世界名著的集合体,软件里面有非常多的世界名著可以阅读,并且完全免费,同时还支持设置字体大小,行间距和背景,非常贴心,想通过看世界名著汲取素材的,是非常好的选择。
5.坏坏猫搜索
光从名字上不知道它是干嘛的,它其实是专门搜索小说和漫画的,并且号称没有找不到的小说,对于像每天想看小说却找不到的人是个福利,对于想用小说来做自媒体的人更是福利,想要的小说都能找到。
6.懒熊下载
这个软件超级神奇,不只能自动识别下载链接,还支持在线预览播放,如果你感觉这都没啥,那么告诉你个更神奇的地方,它的下载速度超级快,下载视频不限速,嗷嗷快,有多快,用过的人都说好!
7.简单无线电
大家都喜欢听音频,就好像我没事的时候喜欢听歌一样,但是中国的电台内容大同小异,那去哪里听国外的呢?简单无线电就支持国外的几千个电台,我们想听了就直接按照类型搜索就可以。
8.uzer.me
这个软件没有啥神奇之处,但是如果我说了它的功能你会迫不及待的去下载,它有什么功能?它的功能就是可以在手机端运行电脑软件,而且最大的优势是不占内存,一点都不占,像电脑端的word,excel之类都是基本配置,在这里面都能操作,简直是不要太嗨。
福利:最后送上福利,大家做短视频必备的6款软件,自媒体常用软件免费赠送
软件说明:(安装步骤也一并奉上)
强调:当然做短视频需要很多软件,软件不值钱,免费赠送大家,但是很多小白在网上寻找很麻烦,或者寻找的不全面无法使用。
那这些软件有什么用途:
1、Pr软件用来剪辑短视频
2、Ps用来做封面和logo
3、Ae用来做短视频片头还有100个片头模板
4、Au用来处理声音、降噪等
5、Ev用来录制屏幕,游戏领域可用
6、皮影客三分钟就可以制作一个动画!
领取方式(分为三步)
1.请在评论区评论+点赞
2.点击关注,关注本头条号并且转发
3.进入头条号主页面,右上角有私信功能,私信:软件,即可自动获取,记得不要输错,错了可领不到,赶紧行动起来吧!
有哪些吓人的恐怖故事?
谢邀。我经历过一次。是我的一个朋友的,他是学画画的。
有次,这个画家朋友来了。我给他在一个古村子里订了个酒店。
这个村子很古,明朝就有了,山上有座千年古寺,山下环绕几百亩梨树,真正的青山、绿水、古寺、温泉,江南古村,没想到却在这里听到了一个诡异之极的故事。
我这个朋友,是个妙人儿。
他毕业于中国最好的一所大学了,并不是清华北大,而是某政院,可谓青年才俊,仕途光辉,后来为情所困,就归隐了,在燕山深处做了个隐士。
他在山顶上租了一个小院,画画,赏月,种菜,养花,写字。
他是个画家,却很少画画,只有月光铺满院子,才痛饮酒,且歌且画。
有一次,我去山上看他,喝了七天七夜的酒,他终于画了一弯新月。
望着满地月光,斑驳树影,他突然有些紧张,低声说:想送她一弯新月,不知道她会不会喜欢?
哎,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次他这次下山,我要带他好好逛逛,看看江南风物,小桥古巷,撑着油纸伞的苏州姑娘。
带他在村子里走走,山间小路,山花摇曳,蝴蝶『乱』飞,梨树上结满了累累的果实,满树满树的枣子,远处的蓝天、青山,白亮亮的溪水,让人看着就心情大美。
路边有不少卖梨的,大多是老太太、小媳『妇』,只有一个男人,糙汉子,蹲在地上,低着头,看着很怪异。
我过去问他:梨怎么卖?
他伸出一把手,冲我摇了摇。
我点点头,五块钱一斤,是正常价,给他二十块钱,说要四斤。
他仍然伸着那只手,在我眼前继续摇。
我搞不明白了,这是什么意思?
还是画家眼尖,他扑哧一声笑了:他这只手有六个手指,是六块钱一斤!
我也笑了,这个人倒是狡黠。
仔细看看,他小手指处还真多了一节手指,这节小指明显受过重伤,像是被什么东西斩断了一截,上面光秃秃的。
好吧,愿赌服输,我又给了他四块钱,抱回去了一堆梨。
梨的果肉是有些粗糙的,这里却像苹果一样细腻,味道还是梨味,别有一种风味。
晚上,泡完温泉,和当人老人喝茶聊天,意外听到了一个新奇的故事。
说的是十几年前,村子里有哥仨儿,姓z,从小没妈,父亲是个卖卤肉的,叫做z屠。
z屠表面上是卖羊肉,其实他每天晚上出去偷狗,把狗肉卤熟了,掺在羊肉里卖,是真正的挂羊头卖狗肉。全村的狗都怕他,不管再凶的狗,见到他都夹着尾巴跑。
他死后,火葬车拉他去火葬场。这个火葬车很特别,就是一个车头,后面拉一个带着车轮子的铁皮匣子,像个棺材。这个铁皮匣子,是专门拉死人的,名字却叫“活”。
z屠被装到“活”里,拉到了县城,大家傻了眼,“活”还在,门开着,人没了。
这死人丢了,可谓千古奇闻,大家赶紧开着“活“沿路回去找,发现在一个拐弯处,有一堆狗正围着什么东西撕咬,过去一看,那正是z屠,已经被群狗撕烂了。
不过我们要讲的,是z屠死后的事情。
且说这个z屠死后,三个儿子也长大了,请了风水先生找了块宝地,埋在了后山上。
后山风水不错,有座千年古寺,去寺院的山路两边,全是一圈圈的老坟圈子,看着很瘆人。
风水先生看都不看,就告诉三个儿子,后山有二块地还不错,一块地是小富即安,一块地是出侯拜相,但是各有因果,问他们选哪个?
三个儿子一合计,说大富大贵看着不错,但是老话说了,民不与官斗,在中国,有钱没用,只有当官才是王道,必须出侯拜相啊!
还是老三机灵,就问风水大师,说大师您做了一辈子堪舆,十里八乡都是请您看阴宅,为何这块风水宝地没人用呢?
风水先生就笑了,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嘛!
他说,这块地当然有问题,这块地下有东西,就是不干净,埋葬了先人后,先人没过多久,就没了,有人说是被鬼给吃了。
虽然后人会有福报,但是这个福报不干净,是用祖宗的血肉换来的,带血的,虽然可以兴旺一时,但是早晚也会家破人亡,人财两失。
哥仨儿一听,这地方那么邪,搞『毛』『毛』,赶紧换一块吧,就选了那一个小富即安的。
结果z屠下葬半年后,就给三个儿子托梦,说这三个不孝子啊,给他选的什么狗屁地方!我去他喵的,这房子成天漏雨,现在都陷进水里了,也不管他,干脆也别要这个爹了,给他弄十万鬼窟里去得了!
三个儿子起来一合计,估计是父亲的坟头出问题了,赶紧过去看看,发现连日里下大雨,山体出现了滑坡,他父亲的坟地原本在高处,现在滑了下来,掉在了一个水洼里,可不是陷到水里了!
哥仨儿一起动手,把棺材挖了出来,都是糙汉子,关键也没钱,所以这次也没找风水师,就随便找了一块高地给他爹埋了。
没想到当天晚上,就遇到他爹托梦,他爹这次不再是凶神恶煞的,而是蹲在地上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哭诉这三个不孝子啊,他也就是抱怨抱怨,这三个畜生怎么就那么狠心,真给他丢到十万鬼窟里了!
哥仨儿也觉得大事不好,天一亮就赶紧奔到山上,很快把他爹的坟头给扒开了,却发现墓『穴』里空空的,棺材没了。
仔细看看,墓『穴』下方『露』出了一个水缸般粗的大洞,冷飕飕的,用手电照照,深不见底,这棺材看来是掉到了这里!
这爹丢了,而且还是第二次丢,哥仨儿马上急眼了,也没啥好说的,当时就回家弄了一捆麻绳,把老大捆住,吊了进去。
这个洞『穴』很深,眼看着十几米长的麻绳要到底了,还没到底,大家都有些着急,对着洞口喊着老大,问他下面怎么样?
山洞很深,老大说话瓮声瓮气的,在外面听着很古怪,而且他说的话也很让人费解。
开始是骂这山洞是什么鬼玩意儿,怎么那么臭,后来又说里面有鬼影子,最后就叫着看见爹了,爹还活着!
然后突然就传来一声惊呼,接着就是杀猪一般的惨叫,而且并不是他一个人在叫,整个洞窟像是有无数人在惨叫,震得人的耳膜都要破了。
老三当时一个踉跄,摔倒在了泥土里,老二在手里吐了一口唾沫,拼了命拽绳子,想把老大给拽出来。
结果那绳子根本拽不动,不仅拽不动,绳子那头像是有什么东西在跟他较劲儿,把他渐渐拽到了洞口。
双方僵持了好半天,绳子突然断了,在这一瞬间,山洞里突然伸出来一个干柴一般的爪子,猛然抓在了老二手上,幸好老三觉得不对,在后面死死抱住了老二,硬给他拽了回来,才发现右手小指处血肉模糊,掉了半截指头。
好在老二天生六指,掉的半截指头也是那个多出来的小指,后来敷了半年多的草『药』,终于没事了。
大家当然要问,这个山洞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人就说,老大不清不楚死在了山洞里,这事情当然不能那么容易放过,后来“上边“派人封了山,开始派人挖掘,就挖出了好多骷髅头,还有许多牛犄角,以及好多古怪的石像,看着像人又像虎,但是每一个石像都是闭着眼的。
后来那山洞越挖越深,一直往下延伸,几乎挖开了整座山,都没有挖到尽头,而且伴随着挖山,总会发生各种怪事,村子里晚上总能听见各种鬼哭声,非常瘆人。
再后来,据说挖出来了一个很邪门的东西,连“上边“都害怕了,先往里灌了许多糯米、生石灰,又用了海量水泥浇灌,把山洞给彻底封死了。
所以这个山洞里面到底是什么,就没有人知道了。
我忍不住问:后来那两个儿子呢?
老头笑了:村头有一个卖梨的,他伸一个巴掌,要六块。那个六指,就是周家老二嘛!
画家朋友又问:他们把z屠户葬到了那块出王侯将相的宝地?
老头点点头:有人说,山上根本没有滑坡,是哥仨儿贪图荣华富贵,又怕村里人戳脊梁骨,所以扯得谎!只是他们没想到,那个风水先生没说错,那底下真是个鬼窟。
我又问:那他们后人有出侯拜相的吗?
老头点点头:还真有,就是小三子!
我忍不住问:他是谁?
老头就看着我笑,不说话了。
画家点点头,敬了他一杯酒,拉着我泡温泉去了。
他说,以前在政院,有个出身江南的大领导,权势滔天,但是煞气很重,后来就陨落了。
他说了一个名字,我先是一惊,想了想,就点了点头。
最后,我问他:z屠户说的那个“十万鬼窟“又是怎么回事?
画家就笑了,说他在燕山深处隐居时,也认识了一些修道人,都是异人。
修道和修佛不一样,佛教讲究轮回,道教讲究成仙。
那些人是专门研究成仙秘的,经常聚集在一起研究如何成仙,画家对这块儿不怎么感兴趣,他们叫过去喝酒就去,他们说了就听,反正就当故事听。
那帮人说,根据无数次的推演以及前人笔记,已经测算出成仙路会在这一世开启。
中国的东西,向来都是阴阳共济的,成仙路也不例外,所以风水最好的成仙路,其实是和最阴暗邪恶的地方连在一起的。
这个最邪的邪地,号称昆仑鬼窟,据说埋葬了十万恶鬼,为最阴最邪的地方。
而且这个十万鬼窟,虽说源头在昆仑山,却是一个很大的空间概念,有可能你在院子里打一口井,就能打进去,很邪门。
他们关于成仙秘,说了一句话:昆仑鬼窟开,万佛朝圣来,一缕仙尘,鸡犬升天。
画家感慨,当时他喝多了,这句话的前后各有一句话,但是他没有听清楚。
我一愣,以前白公子跟我说过前一句话,那是:“天生仙胎,手持仙镜,镇白玉京,开成仙路,昆仑鬼窟开,万佛朝圣来,一缕仙尘,鸡犬升天。“
可是那最后一句话,又是什么呢?
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作为学生在学设计的时候,我们接受一种训练。除了最基本的表达技能,我们培养自己对这个世界、对人们的需求变得更敏感;我们锻炼自己寻找问题、寻找机遇的能力;我们努力地去界定问题,在种种限制条件下提出自己能力所及的最佳方案。
成为老师,才让我们对这种训练有了全景认识。
然而,从学生变成老师的同时,许多熟悉的东西开始不再是理所当然的。
有一种焦虑困扰着我们——关于设计,我们真的懂得更多吗?
渐渐的,我发现有许多自认为知道的东西正变得模糊而无法言明。
设计的对象在变,设计的大环境在变,设计的需求和原则也在变。对设计的理解——从基本概念到方法依据——都在改变。
带着这些困惑我从老师变成研究设计的学生。“设计概念”这个词,有着最让我着迷的问题。它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我有一个设计概念”:一个基本的设计现象
我观察过这样一次课堂评图。一位学生正在向她的老师介绍自己的设计概念。她想要为了一个自行车爱好者社团在外出活动时可以更方便地分享路线及各种信息设计一款数码产品。
当她把设想的功能、界面和场景都讲完之后,那位老师没有直接给出评价,而是说起前几日她在读书时突然萌生的一个想法。她说:
“当我看见那本介绍鱼类的书时,突然就有了这么一个概念,这可能和你的设计有关系。”
她描述道,海洋中许多鱼类成群生活,它们快速游动时会形成各种复杂的模式,尤其当它们受到海洋中大型天敌攻击的时候。然而鱼群中每一条鱼似乎有某种自动调节功能,让它们能够在激烈的动态变化当中不掉队,也不会彼此冲突。
这个现象给她带来一个启发,比方说,当骑在前头的车手发现任何外界变化时,什么样的信息分享方式设计能够让落在后面的车友立刻感知前方环境的改变并做出相应调整。
这样的设计段落,每一刻都在设计师的交流中发生。
在和自己、和同事、和客户的对话中,我们总是在说,“我有一个(设计)概念。”
我们谈设计概念(design concept),也谈概念设计(concept design),例如概念车、概念手机、概念餐厅。另外还有概念性设计(conceptual design)的说法,指代设计过程初期,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和关键词被频繁用于描述这个阶段的设计活动和成果。
获得概念是一种基础的设计现象,是设计师的基本能力之一。
设计师介绍概念时离不开谈论功能、造型、零件、结构、用户、交互、使用场景、服务、系统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在设计师描述设计过程的时候又会被问题、机遇和解决方案这样的主题统领。
不难看出,设计师对概念的描述从抽象到具体几乎包罗万象。
实践和研究中关于“设计概念”的定义和理解
耐人寻味的是,一方面设计师可以兴致勃勃地列举设计概念,描述获得某个概念的契机,概括概念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要定义什么是“设计概念”却往往令他们犹豫犯难。
在我访问过的设计师生中,设计概念被定义成:问题或者解决方案、机遇、边界条件、关键词、设计方向、定位、标准、目标、需求,或是设计说明等等。这些定义更像是对一个已经成熟的设计概念的分解,其中任何一个都不构成本质的揭示。
它们更是无法解释在那个忽然“有了一个设计概念”的瞬间,在考虑问题、边界条件、目标这些方面之前,我们看见的“设计概念”是什么?
相应的,我也在文献中寻找“设计概念”的定义。结果同样五花八门,重点各有不同,在这里简单一提。
在韦氏学院字典中概念(concept)一词的注解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东西,想法;或是一个从各种具体实例中归纳出来的抽象或者概括的想法(idea)。在设计研究文献中,设计概念被定义为:
“意向/image”;
“解决原则/solution principle”;
“首要创造者/primary generator”;
“组织原则/organizing principle”;
“一种与设计任务相关的构思的抽象形式/an abstract form of ideationrelated to the design task”;
“草图/sketchesin mechanical design”;
“智力创造以及构思结构的形式/intellectual constructs and a form of ideational structure”;
“被语言具体化并主动地作用于设计/materialized by language andactively functioning in design”;
“头脑内部的影像/internal‘mental image’in the mind”,等等。
由此可见,并非只有设计师在描述、界定“设计概念”。
设计研究者们也讨论这个概念,尤其在关于创造性的科学研究中。他们研究怎样的外界刺激能够更好激发大脑的创造性思维。这一类研究往往将重点
置于对外界刺激或者创造性结果(设计概念)的分析,以及两者间的因果关系。而设计师的头脑(the mind)被视为进行创造的一个黑箱:它能产生概念,灵光一闪,精彩绝伦,但概念的产生完全倚赖个人直觉,无法解释。
探究定义背后的视角
如果像设计师的定义和研究文献暗示的那样,设计概念这个表达几乎涵盖设计师处理对象的方面,是否意味着“设计概念”是一个通用(universal)词,而在这种通用性背后虚无一片?
于是,第一个重要问题在这里形成:
“设计概念”一词在设计活动中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意识到这个问题悬而未决之久、困惑之深时,我们不禁要问第二个重要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难以理解“设计概念”这个用起来看似理所当然的词语?
这第二个问题也是本文的重点。它虽然不直接提供一条新的定义,但却能引导我们检视“设计概念”这种表达对我们隐藏的层层现象,并帮助我们为定义这个词提供新的视角(perspective)。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基本问题的提出并非要否定已有的“设计概念”的定义。恰恰相反,正如Buchanan说的那样:“关于设计的各种定义都迷人且有用,因为它们捉住了不同的视角去处理一个非常困难的主题。”
设计有很大一部分力量来自于它的多元,对其理解的多元。也就是说,看待“设计概念”的视角才是我们正在进行的讨论的重点。
我们可以通过两方面来揭示现有的视角并探索具有启发性的新视角。
首先,让我们检视设计者普遍如何看待“设计概念”,以及“设计概念”由此烙上的矛盾色彩。
随后,通过介绍现象学(phenomenology)的几个基本观点,我们将清楚地回答前文第二个基本问题,并为接下来的研究指明方向。
与设计教师的访谈中,我邀请他们进一步描述对“设计概念”的理解。其中有几点频繁出现的特征值得注意。
1.设计对象的范围正变得越来越大。
设计从早前以造物为核心的活动,已经拓展成处理更复杂关系的创造性活动。正如一位老师说的那样:“设计概念旨在通过具体的物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在处理设计概念时设计师自觉不自觉地会采用宏观与微观视角去描述。
例如其中一位老师这样指出:“宏观角度关注人与效用;微观层面关注物品的形态、审美、表面、特征、技术、机械构造、材料。宏观角度更像是设计师的工作。微观角度是工程师的工作。”与宏观和微观视角密切相连的还有层级抽象(levels of abstraction)的意识。在设计实践者中似乎有一条心照不宣的定律:设计概念是抽象出来的。
因此在概念性设计中各种抽象的关键词是设计师最经常采用的形式,用以统领性地概括设计概念。另外,抽象层级也常见于对设计途径(design approach)的描述中。例如,有老师就认为“:设计概念是解决方案的解决方案。”
3.设计概念必须具备创造性与创新性。
另一位老师这样说道:“设计概念是设计里的新东西。一个设计概念可能源于技术、使用者。它可以是任何东西。但它必须是新东西。”虽然貌似老生常谈,但这何尝不是我们对设计概念默认的一条基本标准?若要进一步问,新的必定是好的吗?这样的问题可以掀起一场关于设计伦理的讨论也未可知。
4.设计概念是进化式的(evolutionary)。
虽然这一点在许多访谈里是通过具体设计案例介绍间接体现的,但也有例外。有一位老师直截了当地指出对“概念设计”下定义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因为“设计概念是连续发展的。因此对概念的认识也在发展。所以要清楚地说哪一个是设计概念真的是很困难的事......每一个设计概念都是被迫停下的。如果你不终止,它可能永远继续下去。”
5.拆分和碎片化(compartmentalization and fragmentation)是描述设计概念的常用手段。
设计概念被习惯性地拆分成一套元素,仿佛每一个元素被单独处理过后再放到一处它们自然而然就能贡献一个完整的概念。但我们经常听到来自学生声音说:“最困难的就是当你已经有了一个好想法,如何用合适的语言去把概念呈现出来。”
“设计概念”的矛盾所在:外部视角
对设计概念的现有理解中存在着一种矛盾(tension)。一方面,设计概念被视为独立于它们的创造者之外的实体(entity),并“代表”(represent)将被生产的事物。另一方面,设计概念被认为是充满关联、有生成力的,并且以进化的方式存在。
那么,设计概念这种独立实体是如何关联到设计师、它们生成的设计过程、以及它们所代表的事物的?这也是主流的涉及设计概念的研究试图解释的问题。
我们倾向于先用分析的手法把研究对象抽象成一组元素,然后再重构元素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但在当前讨论的主题下,这个思维模式带来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有这样几点体现:
1.设计概念被普遍接受为头脑的建造物,它的各种定义甚少涉及设计师本人的认知、判断、情感、态度以及它们与概念生成的关联;
2.设计概念被认为通过跨越不同抽象程度的概念化过程获得,或者它们本身就是“具有自动生成能力的抽象体(generative abstractions)”;
3.设计概念利用了哲学上关于“概念”一词具有二元含义的模糊性,既被视为一群事物的共有属性,又被看做某一具体事物的抽象模型。
第一条令设计概念与设计师的关联成为谜团,获得设计概念的过程依旧被封锁在黑箱内;后两条权且当作对设计概念的生成力和进化性的解释。
然而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种普遍的又充满矛盾意味的理解源于我们看待“设计概念”的视角。无论差异多大,获取这些定义和理解的视角有一个共同点:从局外观察者的客观角度出发,描述从体验结束后开始,以及用分析手法关注元素。
简言之,这是一种与体验无关的“外部立场”。由此,所有将设计概念中的设计者因素抽空的定义同设计概念呈现出的动态、有机、富有生命力的特征之间的对立变得可以理解。
概括设计概念所用的外部立场,让设计概念一词的特征无法统一的被理解,而这些特征恰恰在设计者反思其设计体验(尤其是像“我有一个概念”这样的体验)时最为显性,即使不一致也不能无视其存在。
强调体验与关联性的现象学视角带来的启发
如果将设计者的体验(experience)作为理解“设计概念”的基础,这个概念里存在的冲突是否可以消解?
关于体验,现象学这门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充满启示的观念。
“现象学是一门研究人的体验以及事物如何通过并且在这样的体验中呈现给我们的学问”。我将简单介绍其中几条基本概念,并演示它们可能对我们理解“设计概念”带来怎样的启发。
自然态度(natural attitude)弥漫在我们的生活与认知当中。无论是完成日常生活的活动还是进行专业活动,我们运用各种知识与这个世界打交道。“自然态度是一种伴随着我们体验世界上的人、物与事并处理各种知识时缺省的、“天经地义”的视角......它具备一种不加质疑的接受性”。
知识始于体验,体验浸润在自然态度中。自然态度由我们的生活、教育、社会和文化所培养,逐渐变得理所当然,并由此逃过我们的注意。
有这样一个例子。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张五岁孩子的画作(见图1),不禁留意到左边旗帜最后的方向同铅笔草稿的痕迹相反。
当时我就想,“啊,这个小朋友开始一定认为,风朝一个方向吹所以旗帜应该朝一个方向飘。但画到后来他又觉得对称性对雄伟的城堡来说似乎更重要,所以才把那面旗帜改换了方向。慢着——他是不是已经意识到了一点透视?”
如此看来,他思考的东西着实不少。
后来当遇到这个小画家本人时我忍不住问他:“为什么旗帜要改方向呀?”
他的回答很简单:“我是从这(左)边开始画的。画到那(右)边纸不够大,所以就改了。”
若不是孩子口中的事实,我根本没有意识到当初带着怎样的自然态度去理解他的体验:对我来说,自然规律和科学是理解现象时首先考虑因素。
对于那个五岁的孩子,庄严、对称这些审美属性才是他心目中的城堡最重要的东西。而科学、透视规律这些尚不在考虑范围内,它们不属于这个孩子的自然态度。
同样,设计师在理解现实、理解用户、理解自身设计活动的过程中也深深的被各种自然态度左右着,直到与他人发生碰撞才有机会看到自己所思所为背后带有怎样的自然态度。
我的研究让我认识到几种设计传统中的自然态度:概念化与抽象的手段;将对象分为两极的二元论;将概念视作独立于事物之外的独立个体。它们是描述“设计概念”时所用的外部立场的基石。借助现象学讨论的几组基本关系,我们可以理解这些设计中的自然态度。
非独立部分与独立部分(Moments and Pieces)。在部分与整体(parts and wholes)的关系中,部分可以继续区分为非独立与独立部分。
独立部分就像一片树叶之于树,离开了树这个整体树叶依然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被感知。
非独立部分,比如说色彩,离开了反射面就无法作为可以被感知的个体独立存在。理论上我们可以用抽象的数值(如RGB/CMYK)决定色彩。
但为什么汽车选色用的色卡在色彩表面要涂上罩光漆?
为什么每年车展各大品牌推出的色彩样本要做成曲面变化丰富的形态?
因为对色彩的感知离不开具体材料、材质、搭配、环境这些因素的帮助或者影响。
但是我们的设计实践里偏偏有一种将非独立部分当做可独立部分来看待的倾向。
比如说,头脑(the mind)是一个人有机的非独立部分,但在从柏拉图到笛卡尔的学说影响下,我们已经习惯于将头脑看作一个独立部分,与肉体相对应形成一对非此即彼的对立,主观与客观的决裂更是被普遍接受。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倾向于将设计概念当做一种独立于设计者与被设计事物之外的个体看待,由此要解释这种独立个体如何在另外两者之间斡旋成为让人困惑的问题。
我们把这种不可能独立存在的东西当做独立部分来交流,结果之一就是,关键词大概是最被高估的设计概念的代表。
我目睹过许多设计课堂这样开始设计课题:老师给学生们几个关键词,例如:数码和未来,以此作为设计概念的核心,然而学生们觉得毫无头绪。在依附于真实的人与生活形态之前,“数码”和“未来”只是被抽空了的伪独立部分,它们无法成为有自动生成力的“设计概念”(generative abstractions)。
身份与表达(identity and presentations)。事物总是存在于它的身份与各种表达的关系中。就像我们做猜词游戏,两人一组,知道答案的一个人不能开口说话但可以用各种肢体语言来“演”这个东西,另一个人去猜它的名字。
事物的身份就像游戏中的名字,总是存在在它的各种表现里。演绎者可能会给同伴带来各种莫名其妙的表现,而一旦身份揭晓,所有这些表现立刻被统领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设计概念也拥有类似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双重性可以理解成设计概念所表达的事物的身份与表现之间的关系。概念的身份存在于其各种表现当中,但又在各种表现背后,它就像是刚被提出来一点仅足以被人认识却又没有剥离它所存在的那个状态。因此设计概念不是纯粹的抽象,用单一概念化的抽象手段去描述难免偏颇。
出现与缺席(Presence and Absence)。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把它的所有内容呈现给我们。而关于我们了解的或者自认为了解的事物,我们谈论那些不在场的部分就像它们从未缺席一样。
用魔方来举例说明。由于世界的时间和空间这两大基本属性,一个人永远无法同时看见魔方的六个面。但设计师会告诉我们,将魔方展开就能同时看见它的六面,这的确是令人激动的处理手法。
然而易被忽视的是,当变成展开的六面时,原先那个立方体已经不存在了。当我们把缺席的东西同时全部呈现出来时,事物原先内在的关系一定发生了改变。在我们看待设计概念的问题上也有这样明显的倾向。我们创造出“设计概念”这个词,把它当做调停“我”与这个世界的矛盾的独立体,一个抽象的模型。
当“我”改变这个模型,世界里对应的那一部分也在改变。这种永远在场的自由是以牺牲设计概念与世界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代价的。
并且,我们倾向于把所有局部拆分过后一览无遗地集中在一起,认为所有部分的简单相加等于整体。但我们恰恰忽略了这样做的同时,设计概念内在的关系发生了变形。
通过理解这几对基本关系,前文提及的设计传统里的三种自然态度(强调抽象,二元论,以及以模型代表世界)变得明显起来。
同时,本文核心问题——为什么我们难以理解“设计概念”这个用起来看似理所当然的词语?——它的答案也渐渐浮出水面。
由于描述“设计概念”普遍所持的外部立场忽略甚至割裂了体验里的各种关系,关于这个基本概念的理解才会如此难以统一。
需要留意的是,我们讨论自然态度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摒弃它们,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自然态度包含着知识、技能、处理问题的能力。
只是设计者不能任由自然态度不自知、不反思,不去了解自己做判断做决定背后的默许认识。这也是讨论“设计概念”对我们隐瞒了什么的意义所在。
现象学为研究人的体验提供了一个启发性的观念,即复原被忽视与割裂的关系,强调体验到的事物与获得体验的方式密不可分。
如何运用现象学的观念发现更多体验中的基本关系?
有没有可能建立一种将“设计概念”回归于设计者体验之中的“内部立场”,通过设计师的眼睛进入正在建构中的设计体验,由此去理解、描述“设计概念”以及萌发设计概念这种难以清晰表达的设计现象?这是我的博士论文的主题。
作为对主流的外部立场的补充,内部立场不仅将为“设计概念”提供一种新的理解,而且将能够更好的解释“获得一个(设计)概念”(having a designconcept)对设计师到底意味着什么。
结语
最后,回到设计激烈变化的背景中来,关于“设计概念”的讨论也是一次适时的探索。当设计的对象和方式都在迅速拓展,人的体验在各种实践中愈发受到重视。
无论是传统以造物为主要目标的产品设计还是更为复杂的以改变人的关系为己任的系统和服务设计,我们熟悉的“用户体验”都在设计过程与方法的各个环节有不同程度的介入。
与之相比,设计师的体验在理解设计并为设计实践提供方法依据的研究中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了。研究设计体验也是人本(human-centered design)精神的体现。
强调设计体验有别于设计师自我为中心的设计,因为体验是体验者与世界互惠的对话和统一,而不是单向的设计师对世界做判断。
更重要的是,当诸如“获得一个(设计)概念”这样的现象难以透过与体验无关的外部立场做清晰描述而只能被视为头脑暗箱的神奇能力时,研究处于这种现象中心的设计师的体验变得及时而重要。
无法描述的能力,这样的假设似乎对于可以一人包办的创造性活动并无不妥。然而设计的社会性和跨学科性却令设计断然不可能由一人完成。用语言去描述过程、提出依据、做出决定,在设计师的交流,尤其是在设计教育中,同样至关重要。
因为将设计活动中秘而不宣的潜在理解说得明白清楚,才能让蕴含在实践中的知识成为可以传播交流的知识。惟其如此,设计才有可能从行业实践发展成一门专门学科。
去看男科有遇到过女医生吗?
作为医务人员我可以告诉你在医生眼里你只是一个普通病人:
首先,在正常人的认知里我们都觉得男女有分,何况还是如此隐私的问题呢?这个我们作为医生的也很理解病人,但是看病归看病,在医院医生不会因为性别而尴尬的,因为你只是一个普通的病人。说难听点就是一具尸体!
其次,不管是在男科、妇科、或者产科都会遇到遇到异性医生这个很正常,我们也不必尴尬,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医务者都会选择戴上口罩来减少这种性别之间的尴尬。尽管医生已经不削性别之差,但是为了减少接触病人而使之压迫和紧张,我们都会戴口罩的,更何况最为医疗服务行业,我们也是接受过严格训练的,所以对于这些已经是再平常不过了。
我身边也有许多同事,她们在男科上护理班,也常常面对异性之间的尴尬,刚开始确实很不适应。有的小姑娘才正值妙龄又或者刚刚才从学校出来,遇到这种画面她们也会尴尬。不过时间长了就麻木了。
关于【量道新能源工厂在哪里】和【做自媒体可以去哪里找视频素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