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如何并网消纳,绿色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趋势一:绿色低碳引领发展,能源结构优化提速。
2020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宣布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将成为“十四五”期间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能源消费将保持低增速和低增量发展态势。煤化工等高碳排放项目将加速收紧,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有望超过20%,清洁能源将成为能源消费增量主体。目前,我国太阳能、风能、水能可开发量分别超过100亿千瓦、35亿千瓦、6亿千瓦,供给量充足但利用率较低等问题突出。
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储能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将加速,解决能源并网、能源消纳等关键技术,为加快优化能源结构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将加快能源结构高频次和高标准调整步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将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以高经济效益、低能源消耗为主线的产业结构优化将成为各地“十四五”规划的重点,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趋势二:绿色制造水平提升,进一步推动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十三五”时期,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但电器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机械装备、钢铁冶炼等高能耗、重污染行业仍存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渗透率不足、绿色制造体系标准建设不完善、绿色制造核心环节存在瓶颈等问题。因此,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构建更加完善的绿色制造技术体系,将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进一步看,重点行业企业和工业园区仍是“十四五”时期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主体,在绿色工厂创建过程中,提高清洁生产技术水平、改善末端治理效果、提升污染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程度;以及在绿色园区创建过程中,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和能源梯级利用率、推动提升园区数字化和智慧化管理水平仍将是“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迫切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趋势三:绿色制造加快推进协同融合,新型业态不断涌现。近年来,人工智能、纳米新材料、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为我国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发展带来诸多机遇。以水处理为例,通过定向培养高效脱氮除磷微生物菌种、采用抗污染的分离膜材料等行业间协同融合手段,大幅提升了水处理效率和效果。
通过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更是催生了智慧环保等新业态,解决了环境及污染信息全面感知、环保数据高速传输,以及应急事件智能决策等传统环保工作痛点,使得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创新。2020年我国智慧环保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40亿元,相比2015年增长了165%。“十四五”期间,打破各行业间的应用壁垒,实现多领域协同融合将成为提升节能环保技术水平的重要路径,也将成为环保企业优化环保装备产品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我们预计,随着物联网、云计算、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行业间协同融合的持续深入,智慧节能、物联环保等节能环保新型服务业态将不断涌现。
趋势四:面向防疫功能的环保新业态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十四五”期间,以下四个涉疫领域将迎来质变和快速发展。
一是环卫及消杀将向智能化发展,例如大连甘井子区疫情期间开展智能垃圾分类及消杀试点工作,可在无人值守情况下实现垃圾减量14%。
二是危废处理将向集中化发展,以目前的产生量和处理能力估算,预计到2022年,全年危废产生量将达到1亿万吨,处理能力缺口超过2000万吨,包括医废在内的危废处理能力提升刻不容缓。
三是环境应急监测将向精准化发展,2020年环境监测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5%,远高于前三年增长速度均值16%,预计到2025年精密环境监测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2400亿元。
四是室内空气净化将向专业化发展,预计到2025年,室内空气净化行业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元,其中,医疗场所专用的高精度专业化净化设备市场规模将达600亿元。
趋势五:行业集聚持续增强,“专精特优”成中小企业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节能环保行业的集中度较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据统计,营收超百亿元的企业数量,美国有26家,我国有10家;固废行业CR3企业市场占比,美国达49.6%,我国仅7.8%;水处理行业CR3企业市场占比,美国达17.2%,我国仅8.1%。
我国节能环保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一方面,将技术、产品与服务相集成的节能环保业务综合服务模式可以快速增强企业技术实力和资本运作能力,促进中小企业以集团合作的方式规范发展,提高我国大型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全国90%的节能环保企业都是中小企业的现实。“十四五”期间,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拥有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更加趋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和协作配套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集成化与差异化相结合将助推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良性发展。
趋势六:节能环保市场结构迎来重大变革调整。工业节能方面,“十三五”末,我国节能工程综合服务市场规模约2.0万亿元,占工业节能市场比例约为45.5%。“十四五”期间,高效节能技术的持续研发与突破将促使传统生产过程升级,包括变频控制技术、能量系统优化技术等高效节能技术将广泛融入到工业生产中,高效电机、余热余压利用等工业节能细分市场份额将逐步扩大。
环保方面,“十三五”时期,水处理和固废处理始终占据我国环保市场前两位,约为40.0%和35.0%“十四五”期间,随着国家加大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修复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力度,以及陆续启动重点区域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环保市场将进一步向专业化、细分化调整,危废处理、环境修复和环境监测等新兴领域市场空间将加速释放,有望成为引领高附加值环节和推动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
1)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建立和强化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机制,每年初滚动发布各省权重,同时印发当年和次年消纳责任权重,当年权重为约束性指标。
2)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合理确定光伏电站年度开发建设方案,原则上每年6月底前向社会公布。
3)光伏电站年度开发建设方案分为保障性并网规模和市场化并网规模。各地分批确定保障性并网项目或者市场化并网项目的,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情况。未纳入光伏电站年度开发建设方案的项目,电网公司不予办理电网接入手续。
4) 保障性并网项目鼓励由省级能源主管部门通过竞争性配置方式优选确定,并由电网企业保障并网。市场化并网项目按照国家和各省(区、市)有关规定执行,电网企业配合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对通过自建、合建共享或购买服务等市场化方式落实并网条件。
5)光伏电站项目单位负责投资建设项目场址内集电线路和升压站工程,原则上电网企业负责投资建设项目场址外配套电力送出工程。对电网企业建设有困难或规划建设时序不匹配的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允许发电企业投资建设。发电企业建设配套送出工程应充分进行论证,可以多家企业联合建设,也可以一家企业建设,多家企业共享。在适当时机由电网企业依法依规进行回购。
6)项目单位提出接入系统设计报告评审申请后,对于接入系统电压等级为500千伏及以上的项目,电网企业应于40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回复意见;对于接入系统电压等级为110(66)~220(330)千伏的项目,电网企业应于30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回复意见;对于接入系统电压等级为35千伏及以下的项目,电网企业应于20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回复意见。
7)光伏发电系统容配比不应高于1.8:1,涉网设备经检测认证合格的设备,电网企业不得要求进行重复检测。
光伏保障性并网什么意思?
光伏保障性并网是指政策性光伏发电入网的保障。
保障性并网是带有政策性和惠民性质。是带有政府行为的。而市场化并网是带有商业化性质,是要有营利的
建立并网多元保障机制。为做好大规模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消纳工作,今后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将分为两类。一是各省(区、市)完成年度非水电最低消纳责任权重所必需的新增并网项目为保障性并网项目,由电网企业实行保障性并网。二是保障性并网范围以外仍有意愿并网的项目为市场化并网项目,可通过自建、合建共享或购买服务等市场化方式落实并网条件后,由电网企业予以并网,促进电力系统整体灵活性的提升。保障性并网和市场化并网只是并网条件有差异,两类项目在并网后执行同等的消纳政策。
如何看待未来几年的行业发展?
——以下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光伏发电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能源转型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20世纪至今,全球及中国能源供应均以化石能源为主。但随着化石能源储量的逐步降低,全球能源危机也日益逼近。同时,为了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减少碳排放。
在节能减排的高度提倡,2017年全球能源生产总量约为114.04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仅为0.62%。同时,新能源的生产表现越来越出色,占比从2016年的28.49%提升至2017年的32.50%。
中国作为能源生产及消耗大国,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鼓励利用新技术、新能源,以减轻温室效应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在此背景下,以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到国家政府的支持。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为53.06GW,同比增加18.52GW,增速高达53.62%,再次刷新历史高位。2018年上半年,受政策降温影响,国内新增光伏装机量约为24GW,同比基本持平。
按照目前发展形势,乐观估计,2020年后新增光伏装机量将稳步回升,2025年有望达到70GW。保守情况下,2018-2025年期间,新增光伏装机量可能不会触及2017年的水平,但会保持小幅增长。
应用多元化、多样化拓展前景
我国在鼓励建设光伏电站的同时,也积极促进光伏应用不断向其他产业渗透,光伏发电的应用模式因此开始多元化、多样化。目前,我国光伏电站开发呈现与农业、养殖业、矿业、生态治理相融合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形成了光伏水泵、光伏路灯、光伏树及光伏消费品等光伏应用产品型态逐步多样化。
在此趋势下,分布式光伏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发展。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19.44GW,同比增加15.21GW,增幅高达3.7倍,占总新增装机的比重为36.64%,较2016年提升24.39个百分点,并刷新创历史新高。此外,2017年分布式新增装机不仅是2016年的4.7倍、2015年的14倍、2014年的9.5倍和2013年的24.3倍,还远超2016年底的累计装机(10.32GW)。
2018年上半年,分布式光伏装机约为12GW,同比增长近70%,占比接近一半,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21个百分点。
此外,国家将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化交易,鼓励光伏发电项目靠近电力负荷建设,接入中低压配电网实现电力就近消纳。各类配电网企业将为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电网运行提供服务,优先消纳分布式光伏发电量,建设分布式发电并网运行技术支撑系统并组织分布式电力交易。推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向电力用户市场化售电模式,向电网企业缴纳的输配电价按照促进分布式光伏就近消纳的原则合理确定。
因此,太阳能光伏市场应用将呈现宽领域、多样化的趋势,适应各种需求的光伏产品将不断问世,除了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外,与建筑相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小型光伏系统、离网光伏系统等也将快速兴起。
关于【新能源如何并网消纳】和【绿色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