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情如何,新能源汽车至暗时刻如何突围?
【导语:新能源汽车可能是目前国内最尴尬的一个领域。一方面,不管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大量重量级战略车型不断入市,就连合资车也纷纷入局参战;但另一方面,11月的销量数据同比下滑高达42%。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经过了之前简单进行“油改电”时期,在有更多高手参与的新一轮的混战中,所有参战方都需要寻找突围的机会。】
撰文|张大川/编辑|禾 子
乘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达到7.8万台,同比下降42%,环比有15%的增长。前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达到93万台,同比增速12%。而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也显示,新能源汽车11月销量仅为9.5万辆,同比下跌了43.7%。与新能源市场依旧经历寒冬相比,11月整体车市却大有回暖的趋势,这也更从另一方面映衬出新能源汽车的尴尬境地。
插混领跌纯电动成主流
由于去年销售基数较高,因此在退补的影响下,新能源汽车销售短时间内难以翻转,好在环比增长,整个市场似有企稳的迹象。但11月的下跌几乎将之前累计的增量抵消掉。假如这样的情况再持续,新能源汽车有可以陷下负增长的境地。说新能源汽车到了至暗时刻也并不为过。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与上月相比,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跌42%,环比增长26.2%;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降幅明显,同比降幅更是达到56.1%,环比降16.8%。而纵观1-11月整体销量,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9.1万辆和83.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0.3%和5.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0.1万辆和2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8.7%和12.1%。可以看出,纯电动汽车产销增速略高于行业,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降幅却日益扩大。
与此同时,在一片下滑声中,国内主机厂投放新能源汽车的速度并没有放缓。上汽乘用车、比亚迪、广汽传祺以及北汽新能源今年都有重量级的战略车型入市,涵盖轿车、SUV、MPV等各个细分市场;而从明年开始爱驰、天际、拜腾这些造车新势力也将迎来产品投放,再加上大众MEB以及特斯拉的国产车型,国内新能源市场接下来注定将迎来一场混战。
哀鸿中仍然有亮点可寻
虽然市场依旧哀鸿一片,但是有两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一是,A级电动车的销售出现了同比22%的增长,只是它的增速被A00级更大的下降所抵消。其中展现出来的消费升级的趋势,值得各大主机厂重视。在供应端未来伴随着更多造车新势力以及传统主机厂定位更为高端的电动车以及电动SUV问世,而在需求端,无论是私人消费者还是移动出行类公司都会需求品质更高的车型,所以整个电动车消费的结构性升级将不可避免。电动车将从人们获取牌照与路权的载体,逐步向人们日常的出行工具转变。
二是,普通混合动力乘用车批发数量达到3.2万台,同比涨幅高达130%。前11月累计增幅高达35%。这表明虽然没有补贴,但日系的混动车型正凭借其出众的节油性能以及更为便利的驾驶体验得到越来越多国内消费者的青睐。而在“双积分”政策的规制下,包括吉利在内的自主品牌也正在快速切入微混车型,随着丰田转让混动技术,未来也有望投放丰田混动技术的车型上市。
造车新势力抱团取暖渡难关
近日,小鹏与蔚来旗下的Nio Power签约,在充电业务上进行深度合作。相比于蔚来的造车业务,其Nio Power充电业务起步较早,布局最为深入,是被资本最为看好能够短时间内就看到回报的业务领域。当前Nio Power已经打通了国家电网、星星充电、特来电等在内的全国90%的快充桩的扫码充电和支付功能。通过与Nio Power的合作,小鹏车主可以通过小鹏APP找到蔚来旗下的充电设施并线上完成相关费用的支付,而小鹏汽车目前在国内仅仅布局了30座超级充电站,远远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得到Nio Power的助力之后使得小鹏在充电领域可以给到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从Nio Power本身来讲,即使小鹏汽车不支付任何费用,但小鹏汽车的加盟可使Nio Power进一步扩大朋友圈,为其他车企树立榜样拉来更多车企入伙的同时,也为自己估值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这是一笔典型的双赢的买卖。
新能源技术共享迫在眉睫
之前同为造车新势力的爱驰也曾提出过将其MAS平台进行共享的提议,但是应者寥寥。其实放眼全球汽车市场,共享相关技术平台是一种常见的做法。该做法不仅可以摊薄那些看不见的系统研发的成本,主机厂可以将更多的资源直接投向影响到消费者使用体验的部分。整车平台之外,车联网底层系统、无人驾驶系统甚至整车电气架构,都有联合开发的可能性。鉴于目前的大环境,已经到了非联合不可的地步。目前大家仅仅看到一汽集团战略入股拜腾,据传红旗新能源车型可能采用拜腾的平台和工厂,不过,拜腾和一汽之间的爱恨情仇也伴随拜腾的董事长毕福康的离职而疑窦丛生。车企之间的合作,要解决的问题还不少。
点评:
不要说国内的造车新势力,即使是传统车企,当前国内市场上的车企数量都已经太多了。未来的兼并重组不可避免,这是一个谁都无法改变的趋势。如果谁能够在当下与其他车企进行更好地合作,未来即使自己被兼并也是一个很好的筹码。否则“四化”大潮之下,愈来愈大的投资以及技术门槛,不仅使得市场上的产能出现更大的富裕,而且生产资质也会变得一文不值。菲亚特、铃木已经走了,法系以及韩系甚至美系都面临巨大的边缘化危机,对于自主品牌车企来说,还能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吗?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新能源汽车价格啥时候才能和燃油车持平?
现在比亚迪的DMi车型也是新能源,可以上绿牌,最便宜的秦也就10万到15万之间,这不就是普通燃油车的价位嘛
新能源汽车和油车?
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的选择一直以来都是较为纠结的,不过对于买买君来说,非常庆幸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年代,有自然吸气的坚韧,有涡轮增压的暴躁,有混动的巧妙,当然还有电动的灵动,这是一个大时代的发展历程,优胜劣汰。
新能源汽车可以说是目前发展大趋势,随着这两年全球能源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汽车品牌商不得不把目光放到新能源汽车上,但是目前唯一成熟的新能源技术就是有电池,所以很多厂商都加快了推进电动汽车的脚步。在国家的政策鼓励和厂商的宣传下,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的态度,也已经由原先的排斥转为接受的态度了。
但新能源汽车依然还不是主流,首先传统燃油车的各项技术都非常成熟,后期养护问题都有可靠的保障。此外,燃油车还有一个先天性的优势,就是有丰富的驾驶乐趣,可以感受到每一次换挡的激情,每一刻发动机的咆哮声,而新能源汽车最大的优势就是加速的体验,但久而久之也会枯燥无味,而且对于部分人来说还会产生眩晕的感觉。
很多人还不能接受新能源汽车,一方面是价格昂贵,比燃油车要贵不少,其次新能源车最大的困难是续航了,现在电池技术在没有很大飞跃的时候,怎么提高续航是个大问题。电动车不仅找充电桩困难,而且充电效率并不是很高,反观燃油车随便找个加油站,油枪一插,两三分钟就加满油了。还有就是电动车不保值,很多二手车商都不敢随意收。
当然新能源汽车存在肯定是合理的,对于家里面已经有几台车的,不用为续航里程感到焦虑的,而且附近有充电桩或者自己家装有充电桩这种,新能源汽车带来的驾驶体验还是比较新颖的;还有一方面就是新能源汽车享受国家补贴,并且上的是绿牌,解决一线城市限牌的问题,这点是比较重要的。所以怎么选择,要结合自己实际需求和使用工况做出对应的选择,这样是比较理智的。
新能源汽车销售数据三季度连跌?
在“车市寒冬”中谁能躲得过?
新能源汽车也是汽车,车市整体的下滑不仅只针对燃油动力汽车,不过造成车市整体下滑的原因应有电动汽车的因素。第一原因为消费市场可能的趋于饱和,然而综合换车刚需群体的庞大基础,这一理由并不充分;第二原因是油电转型过于生硬,但新能源汽车尚未达到高水平,这点应为导致销量曲线走低的主要原因。
所谓的新能源汽车尚未达到高水平,主要指续航里程仍没有达到同价位燃油动力汽车的标准,其次则是价格整体的偏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技术研发突破以及打开市场的竞争,而目前以自主品牌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几乎没有其他车系的竞品,结果则必然导致价格结构的整体偏高,同时也缺少技术升级的欲望,即使有技术储备也会像挤牙膏一样慢慢的释放——因为大家都在这一水平线,爱买不买喽。
所以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很难出现绝对的逆势上涨,与车市走势相同出现下滑不足为奇;至于电动汽车“未红就凉”那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场景,因为最终凉的必然是燃油动力汽车。
原因1:已探明的不足2000亿吨石油储备,全球石油年均消耗量超57亿吨,不足支撑全球消耗35年的石油已经给燃油动力汽车下了“病危通知书”,停产停售只是时间问题。
原因2:仅国内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2.4亿台,其中新能源电动以及混动汽车只有不足400万台;剩下的燃油车每年造成的排放量要按亿吨计算,对空气质量的破坏已经非常严重,人是需要呼吸空气的。
原因3:2.4亿台的汽车造成了夸张的石油消耗,进口石油的比例接近70%,所有不用抱怨油价高因为没有控制的能力。而只有掌握能源才能具备经济发展和安定的能力,所以摆脱石油转型电能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这就是电动汽车会成为未来发展趋势,燃油动力汽车必然会成为过去式的原因。全球知名的车企如福特林肯、大众汽车、丰田汽车、奔驰戴勒姆、FAC集团等等品牌均公布了燃油车的停产时间,哪种车型在倒计时呢?
本文由天和Auto撰写,内容请勿站外半圆,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关于【新能源行情如何】和【新能源汽车至暗时刻如何突围】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