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材料如何研发,985材料化学博士?
做锂电池建议去宁德时代,锂电行业中国老大。博士待遇不错,发展机会也更多。有很多水平很高的同事一起共事,成长也比较快。但是新能源行业总体来说加班都比较多,但是付出总有回报,即使以后跳槽的起点也很高。
两会提出了很多有关新能源发展的建议?
「两·会」新能源汽车发展建议可概括为以下五点建设充电桩推动智能化延长补贴期PHEV/EV相同对待梯次利用与储能
2020年关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探讨仍然围绕这五个话题,然而「天和」认为真正有意义的论点是第四和第五点。因为充电桩的加速普及已经是无需讨论的问题,想要电动汽车能够快速推广则需要解决车辆充电问题;加速建桩已经是各城市的核心任务之一,目前需要的是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反推充电桩数量的提升。
汽车技术领域的「四化」仍旧是技术升级方向,电动、智能、网联、共享四步骤需要一步步的进行。在电动转型没有实现一定程度的保有量之前,智能网联的体验升级并不能解决当前的痛点;因为“To-C”领域的用户刚需是续航里程,以及更加重要的动力电池(电芯)的质保标准。如果能通过技术升级或行业竞争实现续航能力的提升,同时标准化「电芯终身质保」的话,相信不用「四化」也会让电动汽车风靡,那么如何推动续航增长呢?
核心推动力-「去补」「两·会」中仍有部分企业提及延长补贴期限,加快补贴结算步伐。然而这是对行业发展绝对的“拖后腿”提议,因为高额补贴必然会限制各大企业研发动力电池的热情,普通的高成本电池装备在价格偏高的新能源汽车上,通过补贴仍然能赚个“盆满钵满”,那么还有什么理由投入研发呢?初期的补贴事实促进了各大知名车企投入新能源阵营进行研发,但是在达到一种“温和不向上”的状态后,去补才是推动技术升级的方式。
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是「能量密度」作为分级标准,高密度的镍钴类三元锂电池存在制造成本过高,而且稳定性没有达到行业高标准的问题。但是这种电池的密度标准能拿补贴,于是则出现了电池组成本过高、电动汽车价格偏高、难以打入快销车阵营的尴尬局面。而在制造成本可以低几乎一倍,且能够在系统能量密度做到与镍钴类三元锂相当的前提下,似乎不去补就很难让这种电池普及,新能源汽车加速取代燃油车的绝佳时机难道要因补贴延期吗?所以延期补贴没有讨论价值。
插电混动系统技术多元化PHEV并联式插电混动-主攻中高端REEV增程式插电混动-主攻快销车现阶段的「PHEV」插电式混动汽车的代表为「DM平台」,该品牌的量产汽车均为超高性能的“≥轻奢级”选项。这些车辆满足了中端(中产)用户的需求,然而想要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应该面对的主力市场应该降低至5/10/15万区间。不过PHEV-DM平台的制造成本很高,所以REEV则到了“接棒”的节点了。
「REEV增程系统」同样有内燃机和三电平台,但是内燃机只用以恒功率输出发电,恒定rpm运行可以有效降低能耗,同时因传统变速箱的取消亦可大幅降低制造成本;如能配合低成本铁电池,可以使用绿色号牌的新能源混动汽车则能够打入「10万级」快销车阵营。至此新能源汽车才会开始“全面发力”,因为REEV的车辆即使性能不见得比同级燃油车领先,但能耗可以降低「½~¾」,低用车成本才是主流C端用户的需求。
图1:增程式概念
图2:并联式性能车概念
梯次利用与储能电站电动与插电式混动汽车的普及有两点价值,分别为:
实现终端零排放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促进新能源发电增长不论镍钴类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电池,这些电池在汽车使用十余年后,更大的价值体现方式才真正的开始。那就是把这些电池测试分拣后送入电力领域,作为扩容储能电站、加速新能源发电量的推动力;解决峰谷电耗不均衡但发电却恒定标准的尴尬,通俗的解释就是解决弃电问题,扩大新能源发电量后可以使其得到有效利用。
总结: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动力汽车是大势所趋,因为常规能源已经捉襟见肘;面对全球年均超57亿吨的石油消耗量,探明的石油储能还能共计全球消耗几十年?用电能替代热能、用电动机替代内燃机是技术的必然,而想要推动技术增长似乎就要开始“大刀阔斧”了。放弃补贴,加速加强行业竞争,动力电池多元化,车辆价格下探并解决「换电焦虑」,按照这一步骤让新能源汽车行业自行发展,相信不超过5年就会能实现产销量的反超——得让C端用户敢买敢用才行,对不对呢?
编辑:天和Auto
内容:共享天和MCN头条号
欢迎转发留言讨论,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新能源相关专业?
新能源学校专业有:
1、汽车减排—电子系;
2、低碳—化学、化工系;
3、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电子系、材料系、物理系;
4、燃料电池—化学系、化工系、材料系、环境系;
5、智能电网—电子系、计算机系;
6、微生物燃料电池—生物系。
新能源专业就业前景很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可在现代电力企业及研发设计单位、新能源装备制造、变频器制造、电气设备制造等相关单位从事产品研发、系统设计、规划、运维、技术管理等工作。
电动车行业在未来要如何发展?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总体规模分析
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
目前,国内已经有200余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累计获得生产许可的车型达到4000多个,但是实际投产车型却仅为总数的25%左右。
2018年9月3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了关于对拟上报《特别公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第1批)》企业清单进行公示的通知,拟将停止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12个月及以上的企业名单(按合格证上传数量统计)上报工信部,其中不乏华晨汽车、长安标致雪铁龙、长安铃木、凯翼汽车等耳熟能详的车企。
二、人员规模状况分析
全国的汽车企业直接从业人数超过300万,其中涉及新能源汽车的从业人数约10-20万人。
三、行业资产规模分析
图表:2018年上半年主要新能源汽车企业资产情况对比
数据来源:各企业财报
四、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根据“关于2017-2022年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及“十三五规划”,2020年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将超4000亿人民币,而与之相关的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2000亿,充电基础设施规模1300亿元。市场规模迅速扩展,受益最大的将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高端锂电池。
图表:2015-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
1、中国市场规模领跑全球,但保有量占比不足1%
近年来,各国不断在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发力,竞争日趋激烈。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市场排名中,中国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2017年产销量分别达到79.4万辆和77.7万辆,同比增速分别为53.8%和53.3%,占全球市场的59%,领先优势明显。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体量仍较小。
2、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持续攀升,客车增长乏力
在补贴、免征车购税、双积分政策以及地方补贴陆续落地等的刺激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特征明显,乘用车、客车市场增速呈现差异化。根据中汽协数据,2017年新能源乘用车销售58万辆,同比增长72%,高于整体市场53%的增速,市场份额由2016年的67%提至75%,进一步向传统汽车市场分布靠拢。而新能源客车受补贴退坡、市场需求单一(大部分是城市公交需求,一线城市公交替换逐步完成,二、三线城市增长乏力)及高铁和航运冲击下客车市场萎缩等多重因素影响,2017年出现近1.9%的降幅,仅销售12.7万辆,未来随着交通需求变化及成本因素影响,增长乏力态势或将持续。
3、乘用车车型种类明显增多,且向更高续航、SUV发展
在节能减排压力以及各地支持政策的促进下,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快投放新能源汽车产品。随着国内传统车企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积累,市场车型种类大幅增加,车型更加实用化。2018年发布的第5、第6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共涵盖约65家乘用车企业的400款产品,其中纯电动车型340款,续驶里程超过250km的车型占近75%。2018年初,市场开始出现续驶里程更长、智能化和网联化程度更高的产品,产品呈现大型化、品质化发展趋势。A级及以上车型和SUV集中呈现,甚至包括MPV、B级车,如比亚迪宋MAX、蔚来ES8、威马EX5/6。
4、纯电动货车市场保持高增速,市场潜力巨大
现阶段新能源专用车市场以纯电动运输类货车为主,2017年纯电动运输货车销量占比近9成,合计销量超8万辆,同比增速超过200%,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同时,集约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的物流企业对货运“降本增效”的诉求不断升级,推动物流市场运输车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在排放要求日趋变严的趋势下,高排放老旧柴油货车替换纯电动货车需求将激增,未来市场发展将持续呈现倍数增长。一方面,政策的限制将倒逼物流和运力平台推动物流电动化发展。另一方面,以纯电动物流车为载体联合打造智慧物流体系也将赋予电动物流车巨大推力。在市场、政策等多重有利因素驱动下,部分物流巨头相继提出了物流电动化的计划,未来纯电动货车市场将进入高速增长期,市场渗透率有望大幅提高。
5、私人消费占比持续扩大,市场逐步下沉
2016年之前新能源乘用车私人消费市场的发展主要依靠限购城市的带动,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品种类逐步丰富,产品技术不断迭代升级,产品日益符合消费者需求。新能源汽车私人领域消费占比大幅扩大,2017年推广应用41万辆,占总量的近57%,较2016年提升近25个百分点。公共领域推广应用31万辆,占比43%,以城市公交、出租租赁、企事业单位用车为主。仅从新能源乘用车领域看,私人消费占比提至78%。但受新能源汽车牌照数量限制,限购城市所能带来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是有限的,2017年8个限购城市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近30万辆,占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的42%,市场容量基本饱和。同时随着公众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的提升,二、三线城市及非限购城市的消费潜力也开始显现,尤其在私人消费领域,潍坊、郑州、长沙、青岛等非限购城市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均超1万辆,居全国城市排名前10位,合计近5万辆。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新能源汽车行业专业分析请关注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18-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关于【新能源材料如何研发】和【985材料化学博士】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